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817-8229182

【作家推荐】印象,晏良华和他的小说
2017-07-31 11:31
举报

 

印象,晏良华和他的小说

文:郭宪伟  编辑:唐佳

 

   今春,晏良华发来一微信,说是最近打算出版一本小说集,希望我能为其作序。我很吃惊,记得他不久前才出版了一部名为《冬日暖阳》的长篇小说,这又要出,可谓“快枪手”了。

随后他发来了小说集《暴雨之后》的电子文稿,恰逢我手头有书稿在修改,一时没抽出时间。谁知这一晃就是两三个月,直到他来电催问,才想起还搁在电脑里没读。

   我读小说有个怪癖,但凡在10分钟之内没能吸引住我的,立即弃之如敝履,从此不再看一眼。我唯恐他的小说也是这样,延宕了数日才怀着忐忑之心读了第一篇《京城奇遇》。大出意料,几分钟之后便使我心无旁骛,颇有兴趣地一气读完。虽未达到灵魂颤栗的程度,却为其才气裹挟,由衷地发出了一声叹息 。

   我认识的晏良华有几个变化着的印象。

   十几年前在一个镇上检查文化工作,镇上领导介绍说,这是文化专干晏良华。那时的他很年轻,20多岁,清瘦单薄,腼腆纳言,虽稚气未脱,但却将一个文化站打理得井井有条,红红火火,让人不得不多看他几眼。几年后再见到时,已是副乡长了。依然清瘦单薄,腼腆纳言,全然没有乡干部的牛气,还多了几分书卷味。一问,才知道已取得大专文凭,且在不少报刊杂志上发了十几万字的作品,在当地小有名气。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因有胃疾不善饮酒的苦恼:“一个乡干部不能喝酒,干啥你都白搭。”让我既震惊“酒精考验”的力量,又十分同情他的处境。又过了几年,再见到他时,已转岗到县城机关,虽是平级调动,却如摆脱了樊篱一般,精神状态极好,嗫嚅着说有拙作要请我斧正,随后便发来一个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《冬日暖阳》。客观地说, 这年头写个小说算不得什么,但要写个长篇,且写得像模像样,就要算什么了。小说读后,给我的印象是,晏良华或许不是那种才华横溢文思扶摇的人,但却是一个熟悉农村生活,洞察社会人生,能将故事变成小说的人。这年头能用眼观察,用脑思考,用心写作的人不多,晏良华具备这样的素质,这也奠定了他的创作基石,注定了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定然不斐。近年我对他的印象愈渐深刻,不久前竟然开了一个网络文学平台,突然一下红了,不仅有网络作家趋之若鹜,“粉丝”如过江之鲫,点击量惊人,还得了几个让人瞩目的国省级文学奖,有的还被改拍成微电影。更让人刮目的是,他成了县作协的副主席。在我的记忆中,那个在世人眼中相当陌生的小县,从古至今未出现一个像样的小说家,他算一个了。这多少也是当地的荣幸,是他用作品改写了小县的文学史。

   我这样说或许有人嗤鼻,但这仅是仁者见仁的印象而已。   

   晏良华是写小说的。这是比较艰难且痛苦的文学创作形式。然而,在所有文体中,小说又是最生动、最深刻、最厚重的文学形式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一个民族的历史、一个民族的精神,一个民族的形象,是由这个民族的小说家讲出来的。巴尔扎克说:“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”。这方面例证不胜枚举,比如《白鹿原》。小说的主要价值就是提供故事,一部经典小说必然提供一系列的经典故事。这些故事是小说叙事的架构,是思想的裁体。没有故事的小说, 说得冠冕一点是这样流派那样主义,含蓄一点是一堆文字碎片,直白一点就是文字垃圾,根本吸引不了读者。当今小说的疲软实际上是故事的疲软,功利和浮躁使小说如丢了魂一般的支离破碎。文学理论反复强调“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”。这当然正确,然历史是情节架构的,情节又是由故事串成的,故事都没有,那来的人物,更遑论性格了。故而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味道,人物一定有味道,故事情节引人入胜,人物形象定然丰满。我读小说(包括写小说)受这种传统审美定势趋向极深,故此,我极看重小说的故事情节。

   晏良华是一个善于将故事变成小说的人。

   他曾说自己领悟到写小说的“秘诀”,就是要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。其实,这并非什么秘诀,仅仅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要素。在晏良华身上,这种要素体现得很充分。他长期生活在基层,对农村生活极为熟悉,尤其是对那些于艰难竭蹶中痛苦挣扎的底层人抱有深切的同情。这就促使他把眼光落在这些毫不起眼的人的身上。看着他们日复一日, 月复一月,年复一年地为衣食劳作,于生存奔波,被命运蹂躏,心里涌动着千言万语,如鲠在喉,不吐不快。于是,他以独有的眼光和自身的体验,将周围的人和事,演绎成小说。于是,一个个生动曲折的故事,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形象,一连串沉重的思索也就跃然于笔端。

   故事是小说的基础,生活有故事,小说则有味道。小说家一定是编故事的高手。记得他曾给我讲个一人,是他村上的木匠,仗着自已藏了本《木经》,在文革“破四旧立四新”中,竟协助造反派将方圆百里的九宫十八庙拆得一个不剩。后来这人自知罪孽深重,晚年特地为自已修了座坟墓,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爬了进去,从此没有出来。这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很快就被我忘掉了,殊不知后来晏良华以此为原型,将其演绎出两个短篇小说《刘二木匠之死》和《北阳坡里的光辉》,收集在本小说集中。

   其实,生活中到处都是故事,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,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将故事变成小说的功力。晏良华显然是具备这样的素质和功力的。他的长篇小说《冬日暖阳》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了一个令人心动的跌宕起伏的性爱故事,颇有厚度和张力。纵观本书《暴雨之后》中的诸篇小说,故事情节大都十分精彩,各具特色。《神卦》的故事写得扑朔迷离,悬念跌起,于虚玄诡谲中现真相;《京城奇遇》的故事写得大开大阖,异峰突起,于矛盾冲突中见人物性格;《二毛和丫丫》故事的切入点奇妙独特,用幼儿的视觉折射出人性的美与丑;《暴雨之后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,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魅力;《罗孬女》更是从贬损人格的角度,写了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感人故事;《黄光头和他的剃刀》则是以剃刀为线,写了一个神秘莫测,起伏跌宕的离奇故事;还有获奖小说《村长的手机会唱歌》,满腔热情地写了一个新农村发展变化的故事,等等。这些小说,读来生活气息浓郁,引人入胜,隽咏悠然。晏良华的小说大多采用传统叙事的方法,却又融进了的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手法,甚至网络小说的元素,且化合得不露痕迹,于朴实中见奇异,冷凝中见深邃。

    对一个小说作家来说,最好的写作就是把故事讲好。讲好一个故事,小说就成功了一大半。晏良华目前正在向这个目标靠近。尽管他的有些小说故事情节还显得单薄粗糙,甚至带有明显瑕疵,比如《可怕的幽会》、《美丽的黄昏》、《被盗的鲜花》等。但瑕不掩玉,从整体上看他的小说故事还是讲得成功的。倘若百尽竿头更进一步,会有更多的佳作出现在当今文坛上。

托尔斯泰曾直截了当地说:活着就是为了讲故事。莫言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也说:“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,我今后还要给你们讲故事。”他的这种呼唤故事回归小说的谦恭实诚之态曾令不少小说家动容,我相信晏良华的悟性,定然能从这大实话中领悟到小说创作的“秘诀”。听说在武林中,大凡掌握了“秘诀”的人,大都会成为一招定乾坤的高手。那么,在今后的小说创作中,晏良华还会不会写出让读者心灵震撼,令同行抑肋窒息的小说,从而成就自己在文坛的地位呢?

   这个问题,我不能作答。至于晏良华自己能否作答,我就不知道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6年5月于成都

 

注:郭宪伟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南充市文联副主席、南充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。

 

 
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我司立场
发表
推荐阅读
相  关  推  荐
换一换